课程

欧洲人意识形态绳索与安全便车的两难选择   

离得近的亲戚上门拜年,离得远的亲戚电话拜年,也去串门了,不过不是去别人家里,是去看守所。

导读: 当美俄总统密谈两小时,欧洲突然惊醒:意识形态盟友正转身离去。特朗普直言‘这是欧洲的事’,北约脑死亡预言成真,80年安全便车戛然而止。欧洲在廉价能源与政治原则间撕裂,既无力自保又难舍美国核伞——这场战略断奶将如何收场?

 看了这张新闻图片后有些无语,帖子的标题就是看了这则新闻后引发的。

      2月19日美俄两国总统关于乌克兰问题进行了2小时零5分钟的通话后,欧洲几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泽连斯基与特朗普轮番通话和集体通话。可以想见这些欧洲政治人物对美俄走近的惶恐和不安。或许他们都在心里问自己也在问美国,说好的民主、自由、人权呢?我们是举着同一意识形态旗帜的呀,怎么见利忘义了呢?

      可能看了稍晚些时候特朗普的答记者问,这些欧洲领导人会更崩溃吧。就在19日晚些时候,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被记者问及是否坚持“除非与普京达成协议,否则战争不会有任何进展”的立场时,特朗普强调,这场冲突“本来就是欧洲的事情”。言下之意,关于俄乌冲突,美国可管,但美国也可不管。

      不过,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外媒20日评论,二人的通话只是说明了特朗普态度的转变,似乎暗示他将不再寻求调解俄乌冲突——从去年竞选期间承诺的24小时内结束冲突,到上周他透露将与普京“聚在一起”亲自解决冲突,再到如今特朗普放弃要求俄罗斯宣布立即停火的立场,转向支持普京关于俄乌直接谈判的呼吁。这说明美国要从俄乌冲突中抽身了。

      媒体或许更能反映欧洲人的纠结吧。二战结束后,原先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战友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迅速瓦解分裂成两个完全对立的阵营。美国及西方由于意识形态的一致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形成利益相关的安全共同体。这期间,他们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拖垮了苏联,压垮了华约。仿佛这些胜利还是昨天的事情,他们似乎还能听见昨天欢庆的锣鼓,闻得到开瓶香槟的浓郁。但经过80年的发展走到今天,欧洲人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没什么不合适。但美国人回头看到的是一个气喘吁吁奋力拉车的美国,欧洲则是一个躺在安全便车上越来越失能的欧洲。

      欧洲的惶恐与不安,源于美国战略调整后欧洲地缘安全脆弱性、战略自主重建的深层担忧。欧洲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会有一天和自己的意识形态盟友有了战略利益上的分歧。

      忧虑之一,欧洲人担心1972冷战时期的“尼克松-基辛格联华制苏”战略的反向重演,特朗普可能正在上演“联俄制华”的翻拍戏,重组全球战略格局。1972年的基辛格智慧尽管欧洲不可理解,但至少对欧洲利益并没有直接的损害。但如果特朗普真的上演“联俄制华”,那欧洲就必然成了美国战略利益的牺牲品。欧洲对于这样的战略格局安排是断难接受的。

      而且欧洲人的这些疑虑并非空穴来风。

     2018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时曾与普京在赫尔辛基单独会晤,公开质疑北约存在价值。没有了美国的北约,马克龙早就断言了北约的脑死亡。但特朗普第二任期上台后,就公开威胁北约成员国,如果不把军费增加到5%,美国可能退出北约。

      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欧洲既担心美俄就乌克兰问题私下妥协(如默许俄占部分领土换取停火),欧洲将被迫接受既成事实,却无法参与决策。

     也担心美国为集中精力对付中国,可能对俄让步(如放松制裁),导致欧洲安全环境恶化。

     但这些担心都是极有可能在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的原则下迈出的步伐。意识形态对特朗普似乎失去了约束作用,特朗普不愿再受意识形态的捆绑而为欧洲的安全做无效劳动,欧洲安全的便车正在被特朗普叫停。

        忧虑之二,没有了美国的安全便车,欧洲能够安全自主吗?

      答案应该是不能,或者说至少短期内不能。其根源是80年的安全便车,欧洲成了安全的残疾人,欧洲无法掌控自己安全的命运。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安全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更何况欧洲这样一个国家体系众多,意见根本无法统一的区域。

    1、欧洲防务开支虽在俄乌战争后增加(如德国批准1000亿欧元特别基金),但短期内仍依赖美国核保护伞、情报系统和快速反应能力。

    2、北约的决策权在美国,欧洲国家(除法国外)缺乏独立战略威慑力量,美国若调整对俄政策,欧洲只能被动跟随。

   3、能源与经济的俄罗斯依赖未根本解决。尽管欧盟减少俄天然气进口(从战前40%降至2023年的10%),但部分中东欧国家仍依赖俄原油(如匈牙利、斯洛伐克)。

      若美俄关系缓和导致对俄制裁松动,欧洲将陷入两难:恢复廉价能源?还是坚持政治原则?这些都说明欧洲外面受制于人。

      下面再看看欧洲内部吧。

     欧洲内部内部撕裂,根本无法形成统一对俄战略。

     东欧国家(波兰、波罗的海)强烈反对任何对俄妥协,视美俄接触为背叛。

     德法等西欧国家更倾向保留与俄对话渠道(如马克龙不应羞辱俄罗斯言论),但受制于国内舆论和东欧压力。

     各国民粹势力趁机崛起:极右翼政党(如德国选择党、法国国民联盟)可能借机炒作美国不可靠,推动欧洲孤立主义,进一步削弱欧盟凝聚力。

     试问在欧洲国家中谁能解决这些问题,法国吗?还是德国?除了法德两国还有其它国家吗?到今天欧洲人才发现,美国人才是欧洲的主心骨。欧洲人根本无能力解决欧洲的问题。

     欧洲人就这样挣扎于依附与自主之间,一方面他们希望美国回心转意:如加紧游说美国,请别撂下我们;再如通过北约、G7等平台要求美国通报美俄谈判内容,避免被突袭;德法等国也在尽力寻求与特朗普协调立场;

     另一方面,欧洲也在加速战略自主的努力:如推动欧盟防务整合(如欧洲军倡议);

     再如深化印太战略,向美国证明欧洲的价值(如配合对华技术封锁),以换取安全承诺等; 

      当然,欧洲也在考虑没有美国的欧洲如何单独面对俄罗斯的问题。但建立欧洲安全体系不是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事,它需要时间,更需要金钱,但比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它更需要这些政治人物的勇气与担当。但现在的欧洲有这些吗?

      说穿了,欧洲这是惶恐于无法掌控自身安全的殖民心态。既想依赖美国,又担心被抛弃;既想独立自主,又无力承担成本。美俄任何未经欧洲参与的直接互动,都会刺痛欧洲的战略附庸身份。未来,若欧洲无法在防务和能源上真正独立,这种惶恐将反复发作,成为跨大西洋关系的长期裂痕。

     现在欧洲人面临两难的选择,而且还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欧洲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纽带绑定美国的安全利益,本质上是希望将美国长期锚定在欧洲主导的价值观和安全框架内,以确保跨大西洋联盟的延续性,但架不住美国不愿意呀。欧洲安全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哪重哪轻呢,不是欧洲人说了,而是美国人说了算。如果美国拿定主意,实行战略重心亚太转移。欧洲人是既无理由也无勇气来说服美国保持原状的。更不可能说服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

      是坚守意识形态,还是利益优先,欧洲人面对美国或是面对俄罗斯都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坚守意识形态美国人就会问,那为什么就不能迅速提高军费实行安全自担,为美国盟友分忧呢?难道在美国这个意识形态盟友面前还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吗?但如果选择利益优先,欧洲就会自己打脸:既然你也可也利益优先,那美国为什么就不能利益优先呢?选择利益优先,欧洲人就既想保留原来的安全利益,也想获得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但在美俄两个大国间,欧洲当然做不到既想又想。但跟着美国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但俄乌冲突三年来一轮接一轮的制裁的黑脸怎么能如此迅速地换成笑脸呢?

       难啊,太难了!怎么选择都是欧洲人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很明显,如果想既要又要,那今后就得不要脸。

 

 

 

 

 

文章评论 (33)

熊猫兜

战西野

2025-05-23 00:03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赞 (75) 回复
黑天魔神

大脸猫脸大

2025-05-22 22:39

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但我对第三点有不同看法,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

赞 (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