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发公告,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卸任旗下162亿元规模的所有主动权益产品。
鲍无可是业内少有“双十”基金经理(从业超10年,年化收益率超10%),是近3年公司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所管基金近3年期业绩全行业排名前十(截止2024年底)。
半个月闪电交接,机构撤离风格大变
在投资理念上,鲍无可强调安全边际,偏好高壁垒和估值不太贵的标的,是典型的价值投资派代表。
鲍无可的8只基金由邹立虎、张仲维、刘苏、王勇四人接任,其中邹立虎是债基老将,王勇是养老部总经理长期管理二级债基。
张仲维则是科技赛道的旗手,热爱科技成长风格股票。刘苏长期重仓成长型消费、医药和科技股。
从持仓风格和管理经验上看,此四人与鲍无可的风格迥异,基金的持有体验和收益预期也将发现巨大变化。
从数据上看,这8只基金在2024年中报机构持有份额超过51亿,到了年报期锐减至27亿缩水了近一半,机构投资者提前发生大规模撤离。
而个人持有者户数却从2024年中报的143万上升到年底的146万。
未来,这近146万户的个人投资者的资金管理者,由鲍无可变成了债基和成长风的邹立虎、张仲维、刘苏、王勇四人。
这4人与鲍无可的共同管理交接期都不到2个月,像景顺长城价值边际、景顺长城能源基建甚至不到半个月,时间都非常仓促。
邹立虎、张仲维、刘苏、王勇风格各异,且经验上与鲍无可都有较大差异,是否能有效管理好162亿规模的主动权益基金,堪称一次“基金经理交接班实验”。
“股债”共管的跨界实验?
邹立虎的接棒堪称景顺长城最大胆的决策。他接手了景顺长城能源基建(以A份额为例,下同)、景顺长城国企价值、景顺长城价值驱动一年持有期,合并规模超47亿元。
接手3只基金后,邹立虎旗下管理的基金累计达10只,出现了“一拖十”的情况,总规模超225亿元。
其中规模最大的基金是景顺长城景盛双息收益债券,合并规模超过115亿元。此外,邹立虎还单独管理着景顺长城华城稳健6个月持有期和景顺长城安盈回报一年持有两只偏债基金。
尽管收下鲍无可47亿元规模的主动权益基金,邹立虎管理的债基规模还是远超权益基金。
股债双管,邹立虎是业内少有的“跨界”选手,入职景顺长城之前,他还是国投瑞银白银期货(LOF)A的基金经理,管理过商品型基金。
凭借商品管理上的经验,邹立虎擅长捕捉资源周期股机会,过往持仓也都以资源股为主。但商品期权定价模型,与鲍无可的传统权益估值体系形成巨大反差。
一人管理十只基金,精力上的兼顾是个难题。此外,债基和权益基金同时管理,两种基金的投资方法和管理模式有根本性的差别。
如今债市阶段走熊,权益市场的波动也在加剧,将一种基金管理好已是不易,兼管出好业绩的难题无异登天。
另一位接班人王勇也存在股债双管的现象。
资料显示王勇是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资产配置官、养老及资产配置部总经理。
王勇此前也没有公开单独管理主动权益基金的经验,管理过规模最大的是景顺长城景盈双利债券,一上来就接手5亿元规模的景顺长城价值发现。
景顺长城景盈双利债基是一只二级债基,可以持有20%资产比例以下的股票。从该基金的持仓风格上看,有立讯精密、药明康德、中兴通讯等多只成长风格股票。
这些都是很少出现鲍无可持仓名单上的股票。
股债双管正在成为景顺长城的特色。旗下另一位基金经理董晗管理规模高达309亿元,其中包括近273亿元的债券基金(含偏债)和近36亿元的权益基金。规模最大的权益基金是景顺长城先进智造。
景顺长城先进智造从2021年8月成立至今,累计回报是-26.13%,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超20个点。
当价值风基金坐上科技百倍PE“过山车”
张仲维和刘苏则是两位正统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但他俩的持仓风格跟鲍无可的差距更大。尤其是张仲维。
张仲维接手的是规模超40亿元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此前他长期管理着、景顺长城精锐成长等基金。
张仲维持仓风格堪称科技成长派代表,其投资逻辑与鲍无可的价值派存在根本性冲突。
他重仓AI、云计算等高市盈率赛道,而鲍无可持仓一度平均PE仅10倍。
高估值势必带来高波动,其管理的科技基金在2023年科技股回调中回撤达35%,是鲍无可回撤的3倍之多,相当考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
原本的基金波动从“摇摆车”级别,升级到“过山车”级别。
他此前的重仓股英维克估值PE超100,中芯国际估值超50,这些都是过去不会出现在鲍无可十大持仓名单的股票。
投资者再次自我评估风险偏好和心理承受力的时候到了。
另外一个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是刘苏,他的持仓风格比张仲维要稳一点,长期以消费和医药为底仓。但他依然长期持仓腾讯科技、爱玛科技、海尔智家等偏成长风的股票。
从经验上看,刘苏在2011年入行的时候,管理的第一只公募基金是鹏华精选成长混合。而他至今管理着景顺长城品质成长,成长股的偏好跟随了刘苏整个职业生涯。
刘苏接管了景顺长城价值边际、景顺长城价值领航、景顺长城价值稳进三只基金,合计规模超68亿元,是接手规模最多的一位基金经理。
此后,刘苏管理的基金规模也达到10只,是又一个“一拖十”的情况。他比邹立虎好一点,不用股债双管,只需要在成长和价值之间做选择。
鲍无可的离任接班,债基、成长风选手接收,背后除了景顺长城投研体系问题外,也跟市场环境变化有关。
景顺长城内部确实缺乏价值派接班人,也没有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新人跟鲍无可学习,做好新旧交替。
当然,风格多元化也可以带来好的业绩表现,但千亿规模的景顺长城不缺成长风格基金,而可靠的价值风格的选项就少了几个。
2025年至今,除了鲍无可、周海栋、洪流等多位名将也离职转投他处。整个公募行业正在从“明星驱动”向“平台制”转型。如何交接班,也成为考验公募管理的难题。
当发现债基老将与科技新锐共舞,投资者就得重新审视基金公司的治理能力与策略延续性了。
数据来源:Choice,时间截止:2025年5月22日
文章评论 (65)
心静凉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江南大哥
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但我对第三点有不同看法,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