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西方伪史论》的思考(一):动机是什么?,西方伪史论 知乎

因为这是一部古装剧,讲述的是民女小燕子与乾隆之女夏紫薇,阴差阳错,互换身份,进入紫禁城当格格的事。

欧洲白人要给自己找一个地中海的“精神教父”,关咱们中国什么事?——隔壁的三哥历史依托答辩,某“西亚病夫”一口气给自己找了十六个“亲爸爸”。而我们即便不是专业的,但除了忍住笑,有几个人会在意?。。。中国人再有求真求实的精神,花在自己的事情上不好吗?

毋庸置疑,《西方伪史论》涉及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是对多年西方舆论战和公知言论的反弹。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复兴崛起,事实已经证明了一切,我们已经开始有了“三个自信”,用不着再与“古希腊古罗马思想”较劲了。另一方面,“伪史论”的热度虽有下降,但调门却越来越高,凑热闹的越来越多,离学术领域也越来越远。

毫无疑问,今时今日此时此刻,花时间精力琢磨光刻机或者AI,绝对比琢磨“伪史论”强百倍千倍。只不过我这个人“生化环材”通了六窍,电脑知识只剩一点点皮毛,给人家当助理打杂都不合格,只好继续在网上码字聊天。至少对我现在的情况来说,这玩意打发时间也是极好的。。。

我在网上打滚已经很久了,之前一直并不怎么关心“伪史论”,因为实在太吵太尖锐。虽然总体上支持“伪史论”,但偶有发言并不多(这个在“个人主页”可以搜到)。这几天由于回复了一个关于明朝科技发展的帖子,各种歪楼扯到了“伪史论”。所以突然有了一点兴致,把自己的思考总结一下——以上算是题记或引言,不用当真。

——————以下正文———————

一、为什么要研究“动机”?

对于抓捕罪犯来说,最好是“现场拿获”,其次是“人证物证俱全”。很显然,现实情况多半不会这么理想。因此,卷福要做的第一件事多半是“分析动机”。这样可以有助于找到嫌疑犯,并依据动机查找证据。关于这一点,稍微看几本推理小说或电影电视,应该不会有疑问吧?

在我看来,要研究“伪史论”,首先就是要“分析动机”,即为什么会有人要伪造历史(而不是自然消失或湮灭)。即使罪行(伪造)是否存在还不确定,这一步也是关键。比如某人失踪可能是被杀,也可能是走线发财去了,还可能只是躲债或骗保等等。但接到报警之后,首先还是要分析一下是否存在“犯罪动机”,比如刚中彩票刚买保险等等,这才是正确的办案方法。

——简单来说,如果你坚定认为不存在犯罪,也就是“西方古代史100%都是信史”,或者至少“大部分(脉络主干)都是信史”,那么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

二、动机是什么?

1、目前来说,最常见或者说调门最高的动机是“西方人要给自己脸上贴金/打压中国”。由于这一点显然是政治正确,稍有质疑就“不是中国人”,所以就定位“头号动机”吧。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已经被敲得满头包了,我也不想走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2、用古早一点的“学术观点”,认为动机大概是“白人至上”或者说种族主义的原因。这一点相对靠谱一点,一方面种族主义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另一方面第三帝国确实有过不少骚操作,也确实下了不少本钱。总而言之,这个说法既有动机又有部分实证,所以暂时定为“二号动机”吧。

严格来说,“伪史论”的动机还可以列出很多,比如给殖民地洗白和历史产业链、文旅经济等等。但针对到“古希腊古罗马”这个领域,上面两个动机虽然通俗了一点,但也算大差不差,其他的多数人也不怎么关注,就不浪费笔墨了。

三、我个人认为的动机是什么?

先把我认为的动机定为“三号动机”(不敢与前两个动机并肩)。先说一个暴论——我认为西方人并没有“一开始就主动且全体有组织或自觉地伪造历史”。准确地说,上一节提到的动机全部成立,但这是一个逐步和渐进的过程。类似于环保概念的提出大概率不是为了割韭菜,但随着时代发展,欧美国家发觉这个玩意很好用,也就造成了丁院士的“惊天一问”。

我非常清楚,在阴谋论的视角下,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包括环保问题也是欧美财富早早就想好策略,磨刀霍霍要割“碳排放”的韭菜。但是,古早的历史先不论,我不认为《寂静的春天》(1962年,蕾切尔·卡森)是资本家的阴谋。这篇关于农药污染的科普著作引发了全球环保运动,“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一词开始广泛传播。如果这真的是阴谋的结果,那我确实是肤浅了,你完全可以现在就关闭这篇文章。

毫无疑问,整个西方古代史是非常繁复和篇幅浩大的。同时,真实的历史必然也会留下记录和文物,要把伪造的历史混杂进去,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至少是远远超过什么“环保问题”的。因此,即便在环保问题上我肤浅了,但在这一点显然不可能说错:越靠近现在的历史,伪造的难度越高。

根据上述的逻辑,如果西方人想要伪造历史,显然是越古早越省事。即便欧美国家此时此刻仍然在篡改历史,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截止公元纪年,即罗马共和国之前的历史都必然是“重灾区”。同时,单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精神”,也就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先天体制论”或者说“唯一道路论”来说,无论如何,我认为先拿下这一部分显然是一个有价值的结果。

在开始分析具体“动机”之前,我先假设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的欧洲历史是基本可信的,并包括了文艺复兴的萌芽期(12-13世纪)——首先,目前大多数争议最大的“伪史”都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其次,采信部分“正史”也算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对中立观众可以有较强的说服力。而如果“一切西方史都是伪史”,那么我们什么都不用研究了,直接喊口号“打到一切昂撒匪帮”就够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坚持“否定一切”,那么现在就可以关闭页面了。

四、“三号动机”有哪些内容?

前面的话都是铺垫或者说叠buff,虽然我知道没什么用,但多少可以省一点口水。我知道文章越长越没人细看,所以正文其实已经尽量压缩了——其实就是前一篇文章的一个回复修改一下,好吧,其实也是在叠buff。总之,如果对细节有疑问可以随便提,最好是发一篇新帖来讨论。

————————————————————————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按照“正史记载”,罗马教廷代表了阻碍欧洲进入现代化的最大旧势力,而反抗罗马教廷的权威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出发点有区别,但目标或者说达成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很现实也很有说服力,至少逻辑完全通顺,直接间接证据充分。

我不想重复具体的细节,既然是“正史”,到处都可以搜索到——中国人研究西方史很容易忽略或忽视了宗教的重大甚至关键性的作用,毕竟我们习惯了“人定胜天”。但既然已经提到了,如果还要从无神论者的视角看待欧洲历史,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在我看来,黑暗时代无疑是极度压制人性的,天主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斗争也越来越不可调和。但是,天主教义(相信上帝)早已深入人心,即便是极度野心家也不会且不能想过“另立(船新)宗教”,也绝无可能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就有了宗教改革来摆脱教廷的桎梏和对世俗权益的贪婪——总之,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相辅相成,二者合力了打破中世纪神权垄断。

2、“文艺复兴需要“思想的武器”

如果说死亡人数高达1200~1500万人(相当于当时欧洲人口的5~10%)的宗教战争是“武器的批判”(掺杂了王权和神权的利益争夺),那么文艺复兴也需要“批判的武器”,这显然是一种刚需。以下直接引用一些“正史记载”。

文艺复兴前三杰是彼特拉克、薄伽丘、但丁——很显然,他们都是靠笔杆子出名的。

彼特拉克在一生中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典文化,把古典文化看作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他说:“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中,我总是着意于古典,因为当今世代对于我常常是难以忍受的。”出于这一想法,他不辞劳苦,四处周游,极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用自己的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他把自己的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称之为“人学”或“人文学”,以此和“神学”相对立。他大声疾呼,要来“一个古代学术——它的语言、文学风格和道德思想的复兴”。因此,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发起者,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
薄伽丘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批判教会对诗歌的诋毁,提出“诗歌即神学”的观点;他阐述诗歌应当模仿自然,反映生活,强调文学的启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诗人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讲求虚构、想象。《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练,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薄伽丘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观念,但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丁其实是三人中年龄最大(早)的,他的事迹无用赘述——《神曲》表现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真理的思想。诗中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称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荷马是“诗人之王”,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还以赞颂的笔调描写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受了求知欲的推动,在远征特洛伊胜利后,坚持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并借他的口指出,人“生来不是为了像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很显然教廷的“异端裁判所”是非常给力的,至少一开始是如此。而新世代新世纪当然需要新的价值观,最典型的就是与天主教桎梏相反的“思想解放”,相关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爆发式增长——怎样才能在教廷的威权下透一口气?“挖出来”的“古代著作”就是很好的掩饰了。而教廷从一开始的打压到后来的逐步合作,例如保留各种“抄本”,开办图书馆和大学,并将亚里士多德哲学融入神学(《神学大全》),直至教皇(如尤利乌斯二世)成为了人文主义艺术的主要赞助者。

从结果来看,教廷支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确实在短期强化了文化权威,但长期削弱了神权垄断,属于是毋庸置疑的“战略误判”。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事先预谋的结果,而是逐步演变或者说历史的大趋势。一方面,文艺复兴学者仍然是天主教(至少是上帝)的信徒,例如彼特拉克批评教会忽视古典文化,但本人担任教廷秘书,并依赖教会资源搜集古籍。另一方面,文艺复兴与神权桎梏的冲突也是逐步激烈起来的。众所周知,当时的教廷充斥了庸才和丑闻,更关注的其实是世俗的财富和权力。

3、“三号动机”主要是反抗教廷的权威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表面上是要恢复古罗马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上的创新。

我100%相信东罗马人确实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以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到欧洲大陆逃避奥斯曼帝国的侵袭。换句话说,真正的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书籍确实存在。

但是,1000多年前的古代典籍到底搬回来多少?奴隶制度下古代哲人的思想火花,真的可以100%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吗?“原汁原味”又“量大管饱”,这样的跨越千年的古今契合如果真的存在,那只能归功于冥冥之中的上帝真的显示了祂的威能。

在我看来,初期对古典思想的学习、研究、模仿是肯定的,像但丁这样的先贤自己动笔写下《神曲》也合情合理。然而,面对一堆依稀模糊的残稿,加一点想象加一点延伸,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是对先哲的污蔑?。。。更何况数百年的时间跨度,数以万计的学者文人,人人都是节操毋庸置疑的圣人?包括但丁本人在内,看到的手抄本到底有多少“希罗含量”,谁来证明?

在没有版权和专利法的年代,码字是没有收入的(所以但丁死于贫困)。直到十九世纪,即便已经有了1793年的法国版权法,伟大的巴尔扎克一辈子拼命码字,依旧是穷困潦倒。但他已经是当时少见的,能靠自己的写作生活的作家了,前推几百年的情况可想而知。因此,文艺复兴的很多作者并没有署名的习惯。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莎士比亚,他的不少剧本印刷出书的时候就没有署名,这也是后世怀疑莎士比亚身份的原因之一(请去找马克吐温、拜伦和狄更斯的麻烦)。这种情况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古代西方抄袭现象非常严重,随便增改删减是平常事——这才是真的不为钱,只为传播思想的抄袭呀。。。

古腾堡是欧洲地区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他在1450年前后的发明引发了一次媒介革命,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史上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其印刷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并被视为在随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科学革命等运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现代知识经济和知识传播奠定物质性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牛人大概是能靠遗产或各种兼职活得舒服的,但至少数量相当大的学者文人也就是勉强糊口。虽然没有法定的版税,但新兴的印刷商要白嫖估计也很难(中国古代也类似)。同样的情形,印刷术的成熟带了书籍购买的狂潮,但毕竟还是有畅销程度的不同——很显然,挂上古代先哲的名头肯定比某个无名小卒的大作会更受欢迎。事实上诸如“某某先哲大作,某某翻译整理”也不算是假广告,毕竟多少有点残稿在内,自由发挥也多少受点启发和影响。。。至于“希罗含量”到底有多少?这就像老窖里到底有多少陈酒,能有多少人在意?

而对于一位“有良心”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或思想家来说,一来没有完全凭空胡编;二来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三来有裁判所在外面,假名冒名是为了保护自己(至少可以少很多麻烦),不然呢?。。。抄袭篡改?读书人的事情能算抄吗?好吧,为了反抗腐朽的教会,什么罪名我都扛了。。。(玩笑但请领会精神)。

——认真搜索一下很多著名和非著名的古希腊古罗马著作,都会发现首印本常常出现在1470年前后,这其实非常合情合理。但同时期也有很多手抄本(原稿)被发现,多数都号称在某个修道院辗转传抄了几百年不等。。。这些手稿肯定有一些“真货”,但具体的“希罗含量”到底有多少,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五、总结一下

必须承认,上面一段纯属我个人的猜测——准确地说,大部分是“正史记载”,带问号的是我的猜测。猜测是否合理,必须也只能是任由每位网友自行判断。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个猜测在逻辑上是通顺的,间接证据是充分的。。。我下面补充一个资料。

《1450 年至 1800 年近代早期欧洲的书籍伪造》——这不是一本单独的著作,而是总共十三篇的论文集。以下是亚马逊的书籍简介,机翻勿怪:

https://www.amazon.co.uk/Literary-Forgery-Modern-Europe-1450-1800/dp/1421426870,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为什么文艺复兴也是伪造的黄金时代?

造假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在文学和历史写作中,可疑的文本在受到细致入微的批评时,可能会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虚假和伪造的作品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冲击程度是过去的传记批评所罕见的。他们值得进行更具批判性的阅读,就像对经典诗歌和散文小说作品的阅读更常见一样。

《早期现代欧洲的书籍伪造,1450-1800 年》是25年来首次对文学和史学伪造情况进行全面论述,它远远超出了作者身份的问题,强调了伪造的想象力及其对真正学术的险恶影响。本书表明,现代早期(就是1450-1800)的伪造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传统,与政治、希腊和罗马经典、宗教、哲学和现代文学有着独特的联系。这十三篇文章的灵感直接源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收购的《Bibliotheca Fictiva》,这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专门研究古籍伪造主题的研究馆藏,其中包含数千本近代早期及以后的珍本书籍和独特的手稿材料。

现代早期各种伪造的激增——特别是在文学和考古伪造等类似的文献领域——是对历史证据的态度以及相关文本内容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发生巨大转变的最明显的症状。作者捕捉到了这种演变对许多基本文化变革的影响,包括印刷品的兴起、文学市场品味和财富的变化,以及新教和天主教的宗教改革。

撰稿人: Frederic Clark, James Coleman, Richard Cooper, Arthur Freeman, Anthony Grafton, A. Katie Harris, Earle A. Havens, Jack Lynch, Shana D. O’Connell, Ingrid Rowland, Walter Stephens, Elly Truitt, Kate Tunstall

考虑到西方世界“古希腊古罗马精神”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类的书籍并不算多,内容也会比较婉转,同时不会触及“核心支柱”——这是可以理解和合情合理的。但是,我不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志坚定、头铁且贫穷的文人墨客会在乎几百年后的政治正确,这应该算是基本的人性吧?

总而言之,我个人不相信欧洲人会如此高瞻远瞩,有计划有组织花费无数金钱地几百年干一件事。即便有些内容实在自圆其说,这也是非常浩大的“文化工程”。当然,也许在某些人眼中,欧洲人表面上松散愚笨贪婪短视,搞阴谋却深谋远虑机智过人,并不惜花费几百年和难以计数的金钱来“掩盖丑陋的历史”——对此我不能提出异议。只能用自己庸俗和浅薄的眼光来看问题:有这么多时间金钱干什么不好?。。。重复强调一遍,殖民时代之后的“伪史”不在讨论范围,那时候钱就不是钱了。

六、补充说明

1、再次强调,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历史,包括“伪造史”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2、毫无疑问,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古希腊古罗马精神”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政治正确和欧洲(包括美利坚)文化的图腾——专家学者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掩盖各种漏洞和BUG,把各种历史碎片和文物强行串联在一起(比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亚历山大),而所有的质疑或翻案都是不被允许的(至少在正式场合)。事实上,由于原始证据的缺乏,要树立新的、政治正确的学术权威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这也是“伪史论”难以取得全面或者权威性胜利的关键因素。。。没有铁打的证据也配叫“论文”?一票就能否决了。

3、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殖民帝国开始成为欧洲甚至地球的主宰,“白人至上”和种族主义开始盛行——日耳曼人虽曾是蛮族,但因其“血统纯净”和“勇武精神”,继承了罗马文明并使其重生,这就完美契合或者说利用了“伪史”。。。这一点其实是公开的宣示(有相关文献),有时间我会另外发文章说明。

4、从根本上讲,殖民时代的开启其实就是“人性解放”的结果,比如国王贵族到平民都缺钱——好吧,不解放也缺钱。因此,商业社会的发展和殖民远征(大航海)也成为当时的刚需,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几乎所有当时欧洲的科技发明,都能找到非常现实的实际需求(这一点也有大量西方著作,比如丹尼尔·J·布尔斯廷的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有中文版等等)——简单说,需要才是科学发明之母,而不是神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精神传承”。同样道理,中世纪的科技发展一开始也需要“挖出来的古代著作”作为掩饰(想想布鲁诺),这一点就不赘述了。

——————————————

——我个人认为,最后这一点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也会让“伪史论”失去主要(当然不是全部)的讨论价值。这部分也比较长篇,有时间经历我会继续写(二),主要内容应该就是这一部分,即《科技进步的源动力是什么》(或许会改个吸引眼球的名字吧)。

文章评论 (37)

时间煮海

宸光熹微

2025-05-23 02:27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赞 (69) 回复
花扉画

落笔狂生

2025-05-22 19:31

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但我对第三点有不同看法,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

赞 (35) 回复